【社區看不見】與視障者家龍的半天遊走】
- tamchunyin24419848
- Dec 31, 2016
- 5 min read

曾經接受過資深人事管理顧問的訓練,其一警語是:「不要只在意見到的、聽到的,更重要的是留意看不見、聽不到的。」在社區打滾了三四年,當以為很熟悉已掌握區內脈絡時,昨天一趟遊走,卻暴露了自己的盲點。
昨天是約了家龍仔。家龍今年十二歲,是先天失明的。他說,雙眼只能間中感受到光。他寄讀於心光盲人學校,每星期五回家,星期日回校,都是自行乘坐鐵路及小巴。與家龍開始接觸,是透過Whatsapp聽他對輕鐵、港鐵等種種批評及不滿。
一直想約家龍到友愛、安定邨及市中心站走一轉,實地了解視障者對社區的觀察,但苦無機會。昨天因區議會當值取消了,又踫巧他放假在家,遂與他到輕鐵站、西鐵站、公園及商場等走了一圈又一圈。
{第一站輕鐵站:聲音與黃點}
輕鐵班次不足、月台人多擠迫及上盖撇雨等是經常收到的投訴。但家龍更關心的,是列車打鐘叮叮聲及月台廣播的聲量,因為對失明人來說,鐘聲與廣播就像我們能見者看紅綠燈指示一樣,對過路安全是至關重要的。

然而,根據家龍的經驗,早上輕鐵班次較密時段,很多時列車走過行人路口前不是不打鐘,就是鐘聲太細,導致過路人士相當危險,對視障人士影響尤甚。此外,當我們有時嫌惡月台廣播令人很煩很厭的時候,家龍卻指出,這是他們知悉那班列車到站的有效途徑;若聲音太小,根本不知道那班列車到站,或到站後要問其他乘客才知,從而很大機會「送車尾」。
我與家龍在站內反覆聽過幾次列車到站廣播時,發覺聲音確非常非常的微少,要相當專注留神才聽得到。月台聲音問題,以往我是沒多大留意的。除叮叮聲及廣播聲外,家龍亦帶我到候車月台視察。大家或者都會留意到月台地面一般都貼上黃條形引路板。至於黃點指示板就未必知其用途。所謂黃點指示板,其實是車卡門前的指示板,用意是讓視障朋友知悉上落閘門的位置。
家龍就很細心的告訴我,在可放置三卡車廂的數十米月台中,中間車卡卻沒有設置圓點提示。龍仔指岀輕鐵車卡與月台的空隙「足夠放一隻腳落去」,對視障人士來說,缺少提示黃點,等於向他們放了個死亡陷阱,隨時令他們「大吉利是」。
家龍提出的問題還有很多,例如售票機及入閘出閘機全集中於車頭位置、新設二合一增值售票機對視障者指示不清等問題,對這些年賺過百億香港人血汗錢的財團來說,可能只是不屑一提及視若無睹的小問題罷了。
{第二站領展HANDS商場:唔知食咩好﹗}
走完輕鐵站,再走上領展HANDS商場。家龍與其他居民一樣,都抱怨「買嘢好貴」、「嚟嚟去去都係買衫舖」同埋「無啖好食」。不過「無啖好食」對家龍而言是有雙重意思的:一方面當然係食肆價格越來越貴,人情味茶記及快餐店買少見少;另一方面,就係龍仔根本唔知道可有甚麼餐飲選擇。
家龍寄宿盲人學校,星期五回家至星期日再回校。由於父母要上班,家姐要補課,如何解決星期六早午兩餐就讓他頭痛。一般情況下,家龍都會揀選冬姑亭排檔醫肚的,因為相熟的伙計都會告訴他有甚麼可點可吃;但有時他想轉換選擇,走到商場內快餐店就遇到麻煩了。
我們到大X樂、大X活及等快餐店時,一般都會駐足點餐版前看看當日有甚麼好選擇(快餐店常客不久就會發現其實來來去去也是那幾款),但有誰會告訴視障者有何可吃呢?指望收銀員,算罷,他們都忙得天昏地暗;龍仔話,偶爾會有好心食客指點迷津,但大部分都「掂行掂過」,見佢唔到。
那麼,如何解決點餐問題呢?家龍提醒我,其實有快餐店曾經試過推出廣播點餐的,但不知何故取消了,沒有人再提就不存在喇!不過,龍仔話我知,其實家陣智能手機普及,快餐店其實可做個當日餐點款式的QR Code,讓他們用手機聽資訊即可。
問題又係:對這些年賺億計香港人血汗錢的餐飲財團來說,可能只是不屑一提及視若無睹的小問題罷了。
去完快餐店,龍仔帶我到商場電梯行一遍。再一次,龍仔唔講我又唔察覺,原來整過商場電梯踏板都沒聲音提示的、都沒聲音提示的、都沒聲音提示的(因為很重要,所以寫三次),但這對領展來說,又只是N+1宗罪而矣﹗
{第三站安定巴士站:站頭圍欄去咗邊?}

與龍仔穿過商場走落安定巴士站,他多次強調,因為上落車及轉車好麻煩,所以好少撘巴士。不過,他都提出了一點意見。他指以前每巴士站前都有鐵馬砌成的圍欄,方便乘客排隊上車。但圍欄不久前都移走了,改以地面黃線做指示。移走圍欄少了點障礙物不是好事嗎?龍仔就同我講,圍欄對視障者來說,本身就係站前排隊指示,「盲公竹」觸及鐵馬就係排隊的地方。沒了圍欄,「枝竹就會周圍篤到人」。
我向家龍指出,其實現時每個站頭前都有一個輪椅指示位,讓輪椅朋友候車。我提議在該位置只需加一個鐵馬即可,讓輪椅及視障人士一同在該處優先上車,又無需重置大量鐵馬佔據空間。龍仔話,「有得諗喎」﹗
好,今次是運輪署、九巴,及其背後的新鴻基集團。
{第四站屋邨及屯門公園:我好少落街行﹗}
本打算與阿龍在邨內走一轉,聽聽他對道路呀、設施呀等意見。怎料,他說這麼多年都沒在邨內行走過,所以都沒甚麼意見。龍仔只是重重覆覆說了幾次:「邨內設有的聲音地圖『廢廢哋』」住在這裡,原來這空間與他沒關的。其實,對視障者來說,住在屋邨或屋苑也好,那條邨那個屋苑可能只是一個名詞而矣,那裡的空間,原來都與他們無關﹗?
還是帶龍仔走遍整條邨,他當然對兒童遊樂設施最有興趣,但係「氹氹轉」與「長滑梯」都應與他無緣。我告訴他,屯門公園兒童遊樂設施正在翻新,並會以全香港首個共融概念來設計,讓不同能力小朋友可一齊遊樂,到時帶你去玩啦,他只淡淡然報以微笑作回應。行過屯門公園,再走過花了三億興建的天后橋,到天后廟及工廠區兜了一圈後在屯門站乘輕鐵回邨,結束了與家龍近三個小時的社區之行。
{看不見與聽不到}
約家龍到社區遊走前,其實我是滿有自信,自以為了解視障人士需要的。蓋我家祖父母也是盲人,年少時就間中會帶著兩人通街走,以為這就會比其他人更了解視障者的需要。但與家龍在以為熟悉的地方走過這趟後,我才肯定,很多時我們以為看得到、聽得見的就信以為真,是何等虛妄﹗
感謝家龍,帶我這個「盲毛」讓我更了解所處的社區、更了解你們所關注的問題;更重要,是你讓我見多一點、聽多一點你們視障小朋友的心裡話!
Σχόλια